五位国医裘沛然教授、李辅仁教授、李今庸教授、罗樾之教授、刘尚义教授治疗膀胱癌的典型病例分析,及理法方药总结:
一、裘沛然教授:扶正祛邪治膀胱癌典型病例:
主诉:患者男性,62岁,因“间断无痛肉眼血尿1年,加重伴腰背剧痛1月”就诊。
四诊:面色萎黄,神疲乏力,舌淡苔薄白,脉沉细弦。
影像学诊断:CT示膀胱右侧壁占位(3.2cm×2.8cm),恶性可能;骨扫描示腰椎转移。
治疗经过:
第一阶段:以“攻补兼施”为原则,初诊用方:组方:人参15g、黄芪30g、熟地20g、麦冬15g、巴戟天12g、肉苁蓉12g、宣肺祛痰药(如桔梗10g)、软坚散结药(如鳖甲15g先煎)、活血化瘀药(如桃仁10g、红花6g)。方解:人参、黄芪大补肺气;熟地、麦冬滋阴补肾;鳖甲软坚散结;桃仁、红花活血化瘀。
第二阶段:病位下移至肾部,改方:组方:仙茅15g、仙灵脾15g、熟地30g、巴戟天15g、鳖甲20g先煎、牛黄醒消丸(研末冲服,3g/次)。方解:加重补肾壮骨之力,牛黄醒消丸加强豁痰逐瘀。
理法方药总结:裘老强调“扶正祛邪”,早期以补气养血、滋阴补肾为主,后期针对骨转移加重活血通络、消积止痛。虫类药(如牛黄醒消丸)与补益药联用,体现“攻补有度”。
二、李辅仁教授:利湿化浊消瘤扶正典型病例:
主诉:患者男性,55岁,因“膀胱癌术后1年,尿频、尿急伴腰酸”就诊。
四诊:舌淡红苔白腻,脉濡滑。
影像学诊断:B超示膀胱术后改变,盆腔少量积液。
治疗经过:组方:龙葵20g、通草5g、泽泻20g、石韦20g、猪苓15g、炒白术10g、半枝莲30g、茯苓20g、炒薏苡仁15g、萆薢20g、荔枝核15g。方解:龙葵、半枝莲清热解毒;泽泻、猪苓、茯苓利水渗湿;炒白术、薏苡仁健脾化湿;荔枝核行气散结。
理法方药总结:李老以“利湿化浊”为核心,针对术后湿浊内蕴证,用清热利湿药与健脾药配伍,防止复发。方中龙葵、半枝莲为抗癌核心药,体现“祛邪不伤正”。
三、李今庸教授:破血攻瘀治膀胱癌典型病例:
主诉:患者男性,11岁,因“小腹疼痛1年,排尿中断伴血尿”就诊。
四诊:下腹部包块,质硬压痛,舌暗有瘀斑,苔薄白,脉涩。
影像学诊断:X线示膀胱前下方充盈缺损,边缘不光滑。
治疗经过:组方:当归10g、川芎8g、赤芍10g、水蛭8g(炒)、虻虫8g、大黄8g、桂枝8g、桃仁8g(去皮尖炒打)。方解:抵当汤加味,水蛭、虻虫、桃仁破血逐瘀;大黄推陈出新;桂枝温经通阳;当归、川芎、赤芍养血活血。
理法方药总结:李老针对“瘀血凝滞”证,用虫类药(水蛭、虻虫)峻猛攻瘀,佐以桂枝温通,避免寒凝血滞。方中体现“瘀血不去,新血不生”的治疗思想。
四、罗樾之教授:滋阴补肾、清热解毒典型病例:
主诉:患者男性,58岁,因“膀胱癌电切术后复发,血尿伴低热”就诊。
四诊:面色潮红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影像学诊断:CT示膀胱三角区复发灶(1.8cm×1.5cm)。
治疗经过:组方:基于六味地黄丸加减:熟地黄24g、山茱萸12g、山药12g、泽泻9g、茯苓9g、丹皮9g、骨碎补15g、女贞子15g、怀牛膝12g、墨旱莲15g、龙葵30g、白英15g。方解: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;龙葵、白英清热解毒;骨碎补、女贞子增强补肾之力。
理法方药总结:罗教授以“滋阴补肾”为基,针对术后阴虚毒热证,用清热药与补益药配伍,体现“扶正以祛邪”。方中龙葵、白英为抗癌要药,兼顾症状缓解与抗复发。
五、刘尚义教授:养阴止血治膀胱癌化疗后典型病例:
主诉:患者女性,52岁,因“膀胱癌化疗后身形瘦弱、口干、血尿”就诊。
四诊:舌质绛红少苔,脉沉细。
影像学诊断:未见明确复发灶。
治疗经过:组方:龟甲20g、黄柏10g、生地黄20g、知母10g、冬凌草20g、地榆20g、石韦20g、瞿麦20g、王不留行20g。方解:龟甲、生地黄滋阴养血;黄柏、知母清热燥湿;冬凌草、地榆凉血止血;石韦、瞿麦利水通淋。
理法方药总结:刘教授针对化疗后“肾阴亏虚、虚火伤络”证,以滋阴降火为主,佐以止血利水药。方中冬凌草为抗癌新药,体现中西医结合思路。
总结与探讨辨证核心:五位专家均以“湿热瘀毒互结、脾肾亏虚”为病机核心,但侧重点不同(如裘老重扶正,李今庸重攻瘀)。
用药特色:
清热解毒: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莲、龙葵为高频药。
活血化瘀:水蛭、虻虫、桃仁、三棱、莪术。
补益药:黄芪、党参、熟地、山茱萸。
现代医学结合:五位专家均主张术后或放化疗后联合中医,减少毒副作用,提高生活质量。
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虫类药抗癌机制及大样本临床验证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景盛配资-全国配资炒股门户-股票配资交流-炒股配资交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